稿纸上的根脉
“走遍天涯啊梦里回家——”钢笔尖在“家”字上洇开墨点,宛如游子眸中隐忍许久的泪。当老伴端着热气氤氲的龙井茶推门而入时,我正对着“滚烫的泪花儿枕边流下”这句词章发怔。她忽地哼起蒲州梆子戏的调子,布满老茧的指尖轻点稿纸上“古大槐树老鹳窝”几个字,悠悠说道:“爷爷当年总说,老鹳三声啼叫,游子便会回首。”
当我交上稿件时,还特意在“听一曲苏三起解千古芳华”旁,勾勒出一道灵动的戏曲脸谱纹。老伴则小心翼翼翻出珍藏多年的槐叶,轻轻夹进“访尧天厚土广胜名刹”那页:“让评审们也闻闻,这才是咱洪洞独有的香火气。”
书记办公室的晨光
“六百年辗转迁徙梦里回家。”县委张潞萍书记轻声诵读这句时,窗外文竹突然沙沙作响,似在应和。我下意识摸到口袋里老伴塞的薄荷糖,不禁忆起昨夜她戴着老花镜,鼻尖几乎要贴到稿纸,逐字逐句帮我推敲“难忘家乡话心中常牵挂”韵脚的模样。
书记翻至“汾河湿地里捞月亮”那页,嘴角扬起笑意:“去年有位台胞返乡,真的在汾河垂钓整夜。”她手机里上海同乡会的照片中,“走遍天涯 洪洞是家”的横幅,与老伴绣在茶垫上的字迹如出一辙,字里行间皆是对故土的眷恋。
舞台上的槐香
霍山脚下,山西青年歌唱家张泽燕开嗓的刹那,老伴在家里紧紧攥住我的手。“美丽洪洞啊风景如画”,她轻声和着,调门里仿佛揉进了年轻时采槐花酿蜜的清甜。当唱到“霍岳兴唐啊采云霞”,舞台灯光骤亮,照亮了观众席里一双双湿润的眼眸——有拄着槐木拐杖的老者,也有捧着智能手机认真录像的年轻人。
再次回看直播回放,“人文胜景总把爱播撒”的画面被弹幕淹没。杭州网友分享的后院槐树照片下,有人留言:“虽未曾踏足洪洞,但‘热情好客哟醉了天下’这句,让我当即订下了机票。”老伴突然指着一条弹幕惊呼:“这不是咱儿时邻居家的孩子吗?他说在深圳超市听到这首歌,货架上的老陈醋仿佛都变得格外酸涩,直抵心底。”
证书里的年轮
荣誉证书上镌刻着“无论走多少春秋冬夏”,阳光穿透时,在地面投下槐叶形状的光斑。老伴用绒布擦拭证书的手忽地顿住——她发现“啊,走遍天涯洪洞是家”这句的字痕里,竟嵌着极细的槐树皮纤维,想必是书法家特意取自古槐树的材料,承载着岁月的沉淀。
如今,大槐树景区的根字影壁前,总有人驻足合影留念。上周陪老伴去公园,忽闻一个背着吉他的年轻人,对着根字浅吟低唱:“大槐树儿女意气风发……”那熟悉的调子,惊得老伴手中的保温杯微微颤动——原来,是她悄悄抹泪的手差点扔了杯子。返程路上,她突然说道:“等开春,把阳台上那盆槐树苗移栽到老宅院子吧。”夕阳西下,将我们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恰似两根交错缠绕、深深扎进故土的槐树根,诉说着永恒的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