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腊月二十三拉开了过年的序幕,那么正月十五意味着年味的结束,但是,在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的山西洪洞,年味真正结束的日子是正月二十吃了卷卷。
小时候常听奶奶说:正月二十叫“天穿节”,是民间纪念女娲补天拯救人类的日子。据载宋代以前,以正月二十三为天穿节,相传这一天为女娲补天日。关于这个节日,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节日时间有所不同,节俗也不一样。清人俞正燮《癸巳存麓》记载:“《拾遗记》曰,江东俗正月二十四日为天穿。池阳以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以红缕系饼投屋上,谓之补天。”又载:“《荆楚岁时记》曰,江南俗正月三十日为补天日,以红丝缕系煎饼置屋上,谓之补天穿。”苏轼曾诗曰:“一枚煎饼补天穿”。说明这个节日由来已久。
正月二十又称“添仓节”, 相传在很早以前,我国北方连年旱灾,赤地千里,颗粒未收,饿殍遍野。却说有个看守粮仓的官吏,目睹这一惨景,于心不忍,便将粮仓打开,救济了百姓。他知道这触犯了王法,皇帝绝不会饶恕他。于是他让百姓把粮食运走后,就放把大火把仓库烧了,自己也活活烧死。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个好心的官吏,重补被烧坏的“天仓”,就决定这一天为“添仓节”。人们吃卷卷的习俗,以祭祀仓官,晚间鞭炮响后,把卷卷用盘子放在米粮仓内和水缸中,名为“添仓”。还要焚香明烛,供奉神祖,寓意今年仍要仓廪丰满,五谷丰登,风调雨顺!这流传千年的传说和习俗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古时候过年走亲戚,不像现在交通便利,大家每天只能去一两家。从正月初二开始,等转完了七大姑八大姨,就快到正月二十了。经过亲戚们的轮番吃喝,本身不富裕的老百姓,年前准备的食物所剩无几,只能将面瓮底子扫一扫,拌成糊糊,煎成薄饼,卷着剩菜剩饭一起吃,既能填饱肚子,又好吃。后来,人们将这种食物逐步改进,演变成现在的卷卷。
我是赵城人,《史记·赵世家》:“周穆王赐造父以赵城”。历史厚重,美食无数,尤其这一节日,在老家枫为重视。这天家家户户要做一种食品“摊馍馍”——用稀面糊糊做的薄饼。但在添仓节这天的“摊馍馍”与往日不同,做饼要用稍稠一些的米汤与做馒头用的发面,这样做的饼里有米有面。以前,条件好些的人家做饼时还要填些黍面、白糖等。
“十七发的甜,十八发的酸,十九发的不相干,二十发的二十摊。”在赵城一带,上了年纪老人大多知道这样的民间谚语,这个谚语就是村民在正月二十添仓节这天做“摊馍馍”的技巧和效果。做“摊馍馍”时,如果用正月十七发的面做,食品略带甜味,如果用正月十八发的面做,则略带酸味,正月十九、二十则没有味道的变化,所以不少村民可以添加白糖,使“摊馍馍”的味道变甜。
添仓节这天,村民们要把“摊馍馍”放进米瓮、面瓮内,祈愿新的一年里粮食比往年收成更多。还要祭拜天地爷,灶君爷以求全家平安。
洪洞人在农历的正月二十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有摊卷卷吃卷卷的习俗。卷卷是老家的方言,实际就是春卷,吃了卷卷就算过完了年,一切就正常了。
摊卷卷的工艺其实也不复杂,先把白面搅成稀稀的糊状,在平底锅里摊成如纸的薄饼。将各种时蔬如豆芽、粉条、肉丝、炸豆腐干、莲菜、韭菜、萝卜丝等,经过焯烫、熟制等程序,加上调料料拌成熟馅待用,可以依照个人的喜好来选择馅料。做卷卷时,把薄饼从中间切开一分为二,将拌好的馅呈一字形摊在切开的薄饼上卷起来,像一条装满粮食的口袋,一条条堆放起来。卷卷它不仅成为民间小吃,而且也成为宫廷糕点,登上大雅之堂。在清朝宫廷中的“满汉全席”一百二十八种菜点中,卷卷是九道主要点心之一。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打春》中记载:“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谓可以却春闹也。”这样,吃春饼(卷卷)逐渐成了一种传统习俗,以图吉祥如意,消灾去难。
最有意思的是正月二十,人们有“偷”段(谐音为断)家卷卷的习俗。据说“偷”吃段家的卷卷,全年可以“断”去所有的疾病和灾难,平平安安。而段家这天也尽开大门,准备多多,任由人们去“偷”。 所以,段姓人家在这一天要摊上很多的卷卷,然后送给亲朋好友,体现了朴素的民风民俗。
40年前,我在县教育局工作时,办公室有一位姓段的主任,每年农历正月二十这一天,一家人忙忙碌碌,从早到晚总要准备很多卷卷等着人们来吃去拿,从不嫌烦,顺便还搞几个小菜,再谈笑自若的小酌几杯。现在回忆起来,真有说不出的情趣。
去年正月二十,孩子一家在南国“就地过年”,我和老伴“居家抗疫”。万万想不到又吃上段家的卷卷了。我的一个姓段的学生知道我住到了城里,特意让媳妇给我们送来一些卷卷。他媳妇来家,我一下子楞住了,根本素不相识,怎能无功受禄,经她再三解释,我才有了印象:50年前我在他们村里教过书,他对象是我的学生,我既高兴又激动,退休之后还能受到如此礼遇,真不敢想象。妻子将卷卷放至微波炉,五分钟后,外表呈金黄油亮略脆,里面热气腾腾香气四溢,吃起来满口香。孩子们过年虽然不在身边,但我们却回味无穷,真没想到正月二十还能吃上这样既有意义,又别有一番风味的卷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