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过春节早已变的淡漠了,平常吃什么都有,穿的也都是时兴的,吃穿都没有奢侈的欲望,过春节就如同普通的日子一样,很快便在紧张地工作和生活中消失了,那有童时过春节的热情。
记得五六年代童年时的春节,那时的人们生活很清贫,一年中最大的诱惑就是过年了,因为只有过年才能吃上鸡鸭鱼和猪牛肉,能吃上几顿白馍馍,穿上新衣服,放鞭炮和伙伴们打弄戏戏。快到过年了,大人们繁忙地准备过春节所需要的食品、蔬菜和需要添制的家俱、布料,忙活的不得了。尽管很忙绿,但脸上都布满了笑容,小孩们更高兴的不得了,每天掰着手指头倒数着过春节的天数,盼着这一天早点到来。
我记得我家一般过腊月二十三吃些差不多比平常好点,年三十晚上大人们煮着鸡鸭猪肉,我们弟妹守在锅台前,吃点碎肉啃啃猪骨头,嘴巴手上都粘满油,吃的可香呢,一切都在为大年初一准备好丰盛的饭菜。年夜饭大人准备了浑素饺子,一家人围着大方桌吃的津津有味,好饭好菜一直吃到正月十六,我母亲说:“过了十五和十六一切照旧”。意思是说过了正月十六就按平常的方式吃饭,继续过粗茶淡饭的生活,当然啦,过年穿的衣服继续穿着。一年当中最美好的生活即便如此短暂,也足以令人期盼与向往。
春节期间在当年可以说穿得好,母亲针线活做的细致可体,这令我难以忘怀。我小时候同其他小朋友一样,平时穿旧衣服,只有过年过节才能穿上新衣服,这就使小孩子们盼望过年原因之一,那时的人们穿衣服都是自己手功做,几乎没有卖现成的,对我们小孩子来说新衣服和鞋子过年才能全身添,平时几乎都穿带补丁的。那时,社会上提倡艰苦朴素勤俭持家,一件衣服要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实际上,一件衣服如果经常穿,那能有三年新?在我脑海里清晰地记着小时候,我们弟妹三个的过年新衣服和鞋子都是母亲亲手做的,每当大年三十还不见我们衣服的影子,当第二天我们一觉醒来,全套衣服和鞋子都盖在我们的被子上。母亲做针线活是一把好手,平时少不了给这家剪那家裁,很多邻居都有我母亲的“优质产品”。
春节期间还能跟着大人们走亲戚,这也是我感兴趣的事,那时候,人们一年四季都很忙,所以大家都自然而然地利用春节期间热烈的氛围走亲访友,这也是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习俗。走亲戚不仅能够见到不常见的姥爷姥姥、舅舅姨姨和姑姑姑父,还能吃到各家不同的风味和佳肴。我向他们问一声过年好,一高兴还会给我三五毛的压岁钱,说不定谁一高兴还会给我一到两元呢。要知道那时的一元钱就像今天的百元钞票一样高兴。春节走亲戚我可以说取得了一举两得的,何为不乐呢。
放鞭炮也是过年的大习俗之一,只是当时人们的经济条件不宽裕,所以大人会给孩子们只能买区区几挂小鞭,根本不会买很多鞭炮和多彩烟花。对于这来自不易的小鞭,孩子们不会整挂整挂的燃放,而是把鞭一个一个拆下来,慢慢体验燃放鞭炮的快乐。大家春节还没过去,就急盼正月十五闹元宵,看邻村晚上撒生铁花,就是把生铁用炉子练成铁水,用特制的勺子撒向空中,形成了银光四射的画面,当铁水一经落地的那一刻,铁花飞溅,形成了千树万树银花开的景像,十分壮观,在场观众喊叫声伴随着铁水的炸裂声,在初春的夜空淀放回荡。那场面很大,邻边七村八乡的人们闻讯赶来观看,里三层外三层,欢笑声叫好声不断,整个夜空白光四射直冲天际,让人尽收眼帘,无不震撼。孩子们就是这么无忧无虑,不断寻找着孩童的乐趣。
几十年不觉就过去了,我这个当年的小孩子一晃就成为老年人。如今过春节,人们除了在那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五颜六色的烟花里和异彩纷呈的春晚节目中尽享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与快乐,“年”味在不知不觉中淡化了很多。今天的小孩子也远远不如那时的我们那样期待春节,春节早没了诱惑,既没有吃的诱惑,也没有穿的诱惑。但从这过年习俗的潜移默化的变迁中,我体会到了城乡居民的生活由“贫穷”到“富足”的沧桑巨变,感受到了伟大祖国一步步走向繁荣昌盛,不断发展的铿锵足迹。
“少年壮年中年老年”各有他的时代,各有他的人生内容,各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可互相侵犯,也不能颠倒错乱,最好的办法还是顺其自然,各有所得。(永济市老体协 牛广兴)
陈靖编辑